新闻详情

【金牌讲师】2019年度“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”是怎样炼成的

廿书教育 2019/5/12 1989

2019年度“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” 邵增珍教授访谈



   告别春天的烂漫,迎来夏日的葱茏。一年一度的“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”的选树活动传来好消息,邵博士被选树为2019年度“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”。

微信图片_20191201181926.jpg

   现年43岁的邵增珍教授是山东师范大学博士,西南交通大学的博士后。能够被选树为2019年度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,这与邵教授坚持从事科学研究并坚持落地应用不无关系。据邵教授介绍,从2010年开始,邵增珍教授就同济南军区空军后勤部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。“鸟撞”现象是国际航空界的世界性难题,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。邵教授同中国著名鸟类专家赛道建教授(山东师范大学教授)、空军某部孙涛高级工程师合作,创造性提出“变驱为诱”的先进防鸟撞方案,并在我国空军多个军用、民用机场投入使用,效果良好。在该项目的实施期间,邵教授带领科研团队,风餐露宿,夜以继日。2015年8月期间,邵教授一行9名科研技术人员在威海国际机场连续作战60天,最终出色完成了在机场施工的任务。施工期间,因为白天民航占用跑道、夜间军航又可能占用跑道,科研团队只能在凌晨两点到上午10点期间抢时间施工、测试、现场调整方案。正是有这么一支出色的能打胜仗、敢打硬仗的队伍,邵增珍教授的“智慧驱鸟”科研团队逐渐受到了机场方面的重视,科研工程项目不断拓展,为我国航空安全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另外,邵教授团队在智能驱鸟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,共获得6项发明专利,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数十件软件著作权,同时还发表多篇高水平SCI/EI检索科技论文(影响因子1.515, 1.423)。

微信图片_20191201181930.jpg

   2015年9月,邵增珍教授进入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,成为一名博士后科研人员,所在团队的合作研究方向为“震后应急疏散路径优化”及“一带一路区域高铁建设路径优化”。合作期间,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跨国高铁修建路径优化评估的思想,并基于智能算法及海量数据进行了方案设计和优化,论文成果发表在顶级国际权威期刊TRE上(影响因子4.093,2.075),并受到广泛关注。同时,科研团队提出震后基于社会关系的组团疏散新模式。

微信图片_20191201181934.jpg


   2016年开始,基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,邵增珍教授科研团队开始在智慧教育领域发力,试图通过对海量测评数据的分析进行知识图谱挖掘,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画像,希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、智能化教学,提高教学质量。按照团队,首先建立某科目的试题库,然后建立试题同知识点的对应关系,结合考试结果数据及考试过程数据,利用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算法,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知识遗漏,并采用聚类算法将相似的学生聚为一类,老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针对相同特征的学生开展教学辅导。同时,对学生来说,我们可以挖掘并推荐给学生最优的知识点学习路径。就如同医生开药方,通过智能测评系统的“望闻问切”,老师就能精确掌握学生的弱点所在,然后对症下药,予以解决。2017年,科研团队推出“智能测评系统”,该系统内含有海量测试题库,面向山东省高校免费开放。截止2019年3月20日,该系统共有1.2万人注册,学生覆盖山东省78所高校,为山东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。基于该系统获得的海量数据,邵增珍的研究生科研团队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和挖掘,提出了“学生学习路径智能优化策略”,相关成果发表在高水平SCI二区国际期刊上(影响因子3.557)。


   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邵增珍教授说,成绩的取得只代表过去,未来的成功才算是成功。一个科研团队是否能取得成功,同这个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、团队氛围密切相关。只要大家凝心聚力、锐意进取、心存天下,这个科研团队就一定会取得成功。

   小编在此祝愿邵增珍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,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,取得更大的成绩,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